门诊时间:二十四小时应诊 VR全景展示 咨询服务热线:0312-5079277 / 5079256 患者回访中心 河北省心理援助热线:12356
健康科普
  您的位置:首页 > 科普讲堂 > 健康科普

米琨:与情绪共处≠放弃治疗!——抑郁症康复指导

添加时间:2025-04-18 09:06:29   浏览次数:126  

心理门诊过程中,许多抑郁症患者会问到:“医生,我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摆脱这些讨厌的负面情绪?”家属也常常焦急地追问:“能不能让他别胡思乱想?”这种对“绝对快乐”的执念,恰恰是抑郁症康复路上最大的绊脚石。作为一名从业18年的精神科医生,我想告诉每一位抑郁症患者:我们治疗的目标不是“消除情绪”,而是“学会与它共处”。

“消除情绪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,因为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,负面情绪是人类的本能。在日常生活中,适度悲伤促使我们寻求支持,焦虑提升效率,恐惧让我们躲避危险……它是大脑对环境的“预警系统”。

抑郁症的问题并非情绪存在,而在于情绪调节系统“失灵”——悲伤如潮水般不受控制地淹没生活。在治疗过程中,若患者一直想着消灭负性情绪反而会加重病情,强迫自己“必须快乐”的患者复发率更高。

当大脑持续监控情绪、批判自我时,会加剧疲劳感和挫败感。我曾接诊一位高中生患者,他每天用“正能量语录”逼迫自己微笑,结果抑郁症状反而恶化到无法上学。

“与情绪共处”才是符合科学的逻辑,因为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“共处”可能。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(理性决策区)与杏仁核(情绪反应区)常处于“失衡”状态,心理治疗(如正念、CBT)能通过训练重建神经连接,让患者从“被情绪绑架”逐渐过渡到“觉察-接纳-选择反应”。

所以在抑郁症心理治疗的过程中,一般会有“三步走策略”:

第一步:看到情绪,给情绪“命名”。“我现在感到悲伤,情绪会有波动,但它不代表事实。”——通过客观描述减少恐惧。

第二步:为情绪“腾出空间”。正念呼吸、散步等行为能给情绪缓冲期,避免冲动反应(如自残、逃避社交)。

第三步:寻找情绪的“功能性意义”。一位康复期患者曾告诉我:“抑郁让我学会放缓脚步,重新思考人生优先级。”

所以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,我们不要总是想着“只要努力控制思想,就能消灭负面情绪。”实际是——情绪如海浪,强行阻挡只会被吞噬,允许情绪存在但不被其支配,才是真正的控制。

不要认为“与情绪共处=放弃治疗,就是放任自己消沉。”实际是——接纳是改变的起点,当停止与情绪对抗,才能保存心理能量用于真正重要的事(如服药、社交、工作)。

作为家属我们也要避免用“开心点!”“别老哭丧着脸”施压,这类言辞会加重患者自责。可以多说:“我注意到你今天很疲惫,需要我陪你运动吗?”

最后,抑郁症患者在对待负性情绪方面,可以用“温度计”代替“开关”思维,把情绪强度想象成0-10度的温度计,目标不是“归零”,而是学会在“2-5度”区间生活。

还可以建立自己的“情绪急救箱”,提前准备适合自己的舒缓情绪的工具,比如写满鼓励语的笔记本、舒缓音乐清单、适合自己的运动。

抑郁症的康复不是从“悲伤者”变成“快乐者”,而是成为“情绪的智慧管理者”。



首页电话产品
Copyright © 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 All Rights Reserved  网站制作三金网络  备案号:冀ICP备11016901号-1   网站地图  

冀公网安备 13060602000942号